一名贴着膏药的男子告诉张来福,馄饨吃错了,张来福还不明白自己哪错了。
这膏药男把鸟笼子放在一旁,也朝老汉叫了一碗馄饨,先加了酱油,又加了辣椒和蒜末,品了一口汤,咂咂嘴唇道:“这还算有点滋味,我跟你说,小兄弟,这家馄饨也不错,错就错在你不该先吃了对面那家,再来吃他这家,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家这么一比,这边馄饨可就吃不下去了。”
说话间,这男子还看了看摊主:“掌柜的,我就事论事,可不是搅和你生意。”
摊主笑了笑:“客爷,您说的没错,货比货,我确实比不过人家,人家是手艺人。”
张来福看看摊主:“你也会做馄饨,你不也是手艺人么?”
摊主连连摆手:“客爷,话可不敢这么说。”
张来福没明白:“这有什么不敢说,不都是做馄饨的手艺,无非就是他的手艺比你好一些。”
贴着膏药的男子上下打量着张来福:“外乡来的吧?你怎么什么都不懂?手艺人能随便叫么?你以为一碗馄饨是小事么?这里边学问大了!”
张来福摇摇头:“那你说说都有什么学问?”
膏药男哼了一声,摇着扇子,又吃了颗馄饨:“凭什么就告诉你?学能耐,长见识,你得有点诚意吧?行个礼,鞠个躬,叫一句先生,这点礼数是应当的吧?”
张来福真就站了起来,朝着这膏药男行了礼,鞠了躬,叫了句先生:“先生,有事儿向您请教。”
膏药男放下筷子,正襟危坐:“说吧,什么事儿。”
张来福直接问:“皮子是薄的,还是厚的?”
膏药男回答道:“皮子再厚,也得裹着馅。”
张来福又问:“是水里翻的,还是锅里沉的?”
膏药男道:“都是自家汤里滚的。”
张来福道:“这几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膏药男放下扇子,拿起烟袋锅子抽了一口:“这是卖馄饨的春典,这是他们行门里试探来意用的。
知道什么是春典么?春典就是切口,就是行话,倒春就是对切口。
皮子是薄是厚,问的是你手艺怎么样,水里翻的还是锅里沉的,问的是你加没加入本地的行帮。”
张来福捏着下巴,想了好一会:“我就是想买碗馄饨,他为什么跟我说春典?”
膏药男看着街对面的馄饨挑子:“他这个人心肠不错,对门里人都有照顾,你要是能对上春典,就证明是他同行,或许他还能送你一碗馄饨吃。”
“原来是这样!”张来福起身,准备去街对面说春典。
膏药男拦住了张来福:“你觉得随便学了两句春典,就去冒充内行,这能行得通么?”
张来福一想,也确实是这个道理:“要不您再多教我两句?”
膏药男摇头道:“我会的也不多,况且这也不该我来教你,馄饨是一个行业,人家这行有师承,你要真想入行,得先找师父学艺,让师父教你春典。”
拜师。
这也是个选择。
张来福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地,也不知道该往哪走,身上只剩下一个大子儿加二十几个铜钱,下顿饭都不知道有没有的吃。
要是能拜师学学手艺,至少能在这地方找个谋生的手段。
可问题是黑沙口这地方能不能久留?如果不想留在黑沙口又能去哪?身上就剩那么点钱,再想吃碗馄饨都勉强。
张来福一边吃馄饨,一边想辙,膏药男在旁道:“要想拜师可得趁早,过一会他就收摊了。”
“收摊?”张来福看了看天色,“他才刚出摊,这就要收摊了?”
膏药男笑了一声:“还别不服气,手艺人就这么做生意。”
摊主在旁边叹了口气:“手艺人有本事呀,我也卖馄饨,我会做馄饨,但我不是手艺人,做了几十年的生意,还是个跟脚小子。”
张来福看了看摊主的年纪,六十多岁的人,居然还自称小子?
膏药男道:“不是手艺人,一辈子都是跟脚小子,掌柜的,多攒两个钱,入行学手艺吧。”
摊主摇摇头:“钱不是那么好攒的,我每天后半夜两点起床,和面擀皮,剁馅熬汤,五点钟出摊儿。
一碗馄饨卖两个大子,卖到晚上八点半,能卖出个七八十碗,刨去本钱和行帮的功德钱,一天能赚五六十个大子,一个月也就能赚个十二三块大洋,一家老小都指望着这点钱吃饭呢。
你再看对面那位,人家也是卖馄饨的,可人家是挂号伙计。
他每天睡到十二点,吃完午饭还得补一觉,三点钟准备用料,四点钟出摊,一碗馄饨卖五个大子,卖到六点多钟,两百碗馄饨卖完了。
刨去本钱和行帮的功德钱,他一天能赚三块大洋,一个月下来,能赚将近一百。
人家一天就出摊两个钟头,收了摊之后,逛集市,逛戏园子,还逛洋人的大剧院,每天吃喝玩乐,一家老小不光衣食无忧,还能有不少积蓄。
人家有这个本事,能挣得着这份钱,所以人家不用受累,就这么踏踏实实享福!”
膏药男看着张来福,笑道:“一天两个钟头,一个月还能赚一百大洋,你看着眼馋不?”
张来福一点都不眼馋,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大洋?”
膏药男一皱眉:“大洋钱,银元呀!你没见过?”
“没见过,”张来福从来没见过银元,“一个大洋能换多少个铜元?”
“一百三十个呀,这你都不知道?”
一百三十个铜元?
一个月能赚一百个大洋?
一碗馄饨五个大子,这能买多少馄饨?
张来福现在十分眼馋:“我去给他当学徒去!”
馄饨挑子,做馄饨的小商贩,三百六十行之一。
张来福对馄饨并不陌生,可他没想到手艺人和寻常人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生活质量上居然有天壤之别。
他决定去找卖馄饨的学艺,又被膏药男给拦住了:“他是挂号伙计,一层的手艺人,一般不收学徒。
再者说了,你看看他的馄饨挑子,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炉子柴火,面粉肉馅,连着添汤的几个大水桶,全都放在挑子上。
人家自己挑,自己卖,自己挣钱自己花,这样的营生,需要学徒打下手么?”
那还能怎么办呢?
张来福苦思无解,膏药男放下了筷子,咬着烟袋锅子道:“我看你是缺钱花了,我给你找个活干吧,你去帮我买两个包子回来,我给你五个大子当跑腿钱,干不?”
“五个大子……”张来福盘算了一下,“包子多少钱一个?”
“包子钱不用你管,我另算,”膏药男掏出来五个铜元,摆在了桌子上,“只要你把包子买回来,这钱就是你的。”
张来福三口两口把馄饨吃完,起身去买包子。
五个铜元对他来说很重要,至少下顿饭有着落了。
看到有辆车子摆着一摞蒸笼,上前去问:“有包子么?”
摊主摆摆手:“我们这卖年糕的。”
“哪家是卖包子的?”
卖年糕的四下看了看:“他今天还没出摊,来碗糕吧,好吃着呢!”
张来福直接走到了下一家,这家也有笼屉,摊主打开笼屉盖子,张来福看过之后,有些失望。
“你这是……馒头?”
摊主摆摆手道:“这是饽饽,不是馒头,我们和馒头两码事!您来个饽饽尝尝?”
“我要吃包子,哪家卖包子?”
“卖年糕的不是跟你说了么,卖包子的没出摊。”
张来福接着往下家走,一连走了十几个摊子,有卖玉米的,有卖金糕的,有卖粽子的,还有卖艾窝窝的……
每个摊子,买卖都不重样,关键他们还都不兼职,卖油饼的不卖糖饼,煮玉米的不卖茶叶蛋,一个摊子只做一门生意。
张来福问了好几遍,到底谁卖包子,他们都说没出摊。
张来福正四下找包子,耳畔隐约听到一阵琵琶声。
“奴只道,菱花镜破难重圆,谁知道,今朝还能照红颜。描金凤,依旧归奴手,好似那,断线风筝又相连。”
有人唱评弹!
郑琵琶!
他来了?
居然来的这么快?
PS:评弹艺人,三百六十行之一。
老郑所唱的是评弹经典曲目《描金凤》,这段唱词很符合本章的情境,断线的风筝被他找到了,不知能不能逃得掉,我听了不知多少评弹,才选到了这一段。
这膏药男把鸟笼子放在一旁,也朝老汉叫了一碗馄饨,先加了酱油,又加了辣椒和蒜末,品了一口汤,咂咂嘴唇道:“这还算有点滋味,我跟你说,小兄弟,这家馄饨也不错,错就错在你不该先吃了对面那家,再来吃他这家,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家这么一比,这边馄饨可就吃不下去了。”
说话间,这男子还看了看摊主:“掌柜的,我就事论事,可不是搅和你生意。”
摊主笑了笑:“客爷,您说的没错,货比货,我确实比不过人家,人家是手艺人。”
张来福看看摊主:“你也会做馄饨,你不也是手艺人么?”
摊主连连摆手:“客爷,话可不敢这么说。”
张来福没明白:“这有什么不敢说,不都是做馄饨的手艺,无非就是他的手艺比你好一些。”
贴着膏药的男子上下打量着张来福:“外乡来的吧?你怎么什么都不懂?手艺人能随便叫么?你以为一碗馄饨是小事么?这里边学问大了!”
张来福摇摇头:“那你说说都有什么学问?”
膏药男哼了一声,摇着扇子,又吃了颗馄饨:“凭什么就告诉你?学能耐,长见识,你得有点诚意吧?行个礼,鞠个躬,叫一句先生,这点礼数是应当的吧?”
张来福真就站了起来,朝着这膏药男行了礼,鞠了躬,叫了句先生:“先生,有事儿向您请教。”
膏药男放下筷子,正襟危坐:“说吧,什么事儿。”
张来福直接问:“皮子是薄的,还是厚的?”
膏药男回答道:“皮子再厚,也得裹着馅。”
张来福又问:“是水里翻的,还是锅里沉的?”
膏药男道:“都是自家汤里滚的。”
张来福道:“这几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膏药男放下扇子,拿起烟袋锅子抽了一口:“这是卖馄饨的春典,这是他们行门里试探来意用的。
知道什么是春典么?春典就是切口,就是行话,倒春就是对切口。
皮子是薄是厚,问的是你手艺怎么样,水里翻的还是锅里沉的,问的是你加没加入本地的行帮。”
张来福捏着下巴,想了好一会:“我就是想买碗馄饨,他为什么跟我说春典?”
膏药男看着街对面的馄饨挑子:“他这个人心肠不错,对门里人都有照顾,你要是能对上春典,就证明是他同行,或许他还能送你一碗馄饨吃。”
“原来是这样!”张来福起身,准备去街对面说春典。
膏药男拦住了张来福:“你觉得随便学了两句春典,就去冒充内行,这能行得通么?”
张来福一想,也确实是这个道理:“要不您再多教我两句?”
膏药男摇头道:“我会的也不多,况且这也不该我来教你,馄饨是一个行业,人家这行有师承,你要真想入行,得先找师父学艺,让师父教你春典。”
拜师。
这也是个选择。
张来福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地,也不知道该往哪走,身上只剩下一个大子儿加二十几个铜钱,下顿饭都不知道有没有的吃。
要是能拜师学学手艺,至少能在这地方找个谋生的手段。
可问题是黑沙口这地方能不能久留?如果不想留在黑沙口又能去哪?身上就剩那么点钱,再想吃碗馄饨都勉强。
张来福一边吃馄饨,一边想辙,膏药男在旁道:“要想拜师可得趁早,过一会他就收摊了。”
“收摊?”张来福看了看天色,“他才刚出摊,这就要收摊了?”
膏药男笑了一声:“还别不服气,手艺人就这么做生意。”
摊主在旁边叹了口气:“手艺人有本事呀,我也卖馄饨,我会做馄饨,但我不是手艺人,做了几十年的生意,还是个跟脚小子。”
张来福看了看摊主的年纪,六十多岁的人,居然还自称小子?
膏药男道:“不是手艺人,一辈子都是跟脚小子,掌柜的,多攒两个钱,入行学手艺吧。”
摊主摇摇头:“钱不是那么好攒的,我每天后半夜两点起床,和面擀皮,剁馅熬汤,五点钟出摊儿。
一碗馄饨卖两个大子,卖到晚上八点半,能卖出个七八十碗,刨去本钱和行帮的功德钱,一天能赚五六十个大子,一个月也就能赚个十二三块大洋,一家老小都指望着这点钱吃饭呢。
你再看对面那位,人家也是卖馄饨的,可人家是挂号伙计。
他每天睡到十二点,吃完午饭还得补一觉,三点钟准备用料,四点钟出摊,一碗馄饨卖五个大子,卖到六点多钟,两百碗馄饨卖完了。
刨去本钱和行帮的功德钱,他一天能赚三块大洋,一个月下来,能赚将近一百。
人家一天就出摊两个钟头,收了摊之后,逛集市,逛戏园子,还逛洋人的大剧院,每天吃喝玩乐,一家老小不光衣食无忧,还能有不少积蓄。
人家有这个本事,能挣得着这份钱,所以人家不用受累,就这么踏踏实实享福!”
膏药男看着张来福,笑道:“一天两个钟头,一个月还能赚一百大洋,你看着眼馋不?”
张来福一点都不眼馋,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大洋?”
膏药男一皱眉:“大洋钱,银元呀!你没见过?”
“没见过,”张来福从来没见过银元,“一个大洋能换多少个铜元?”
“一百三十个呀,这你都不知道?”
一百三十个铜元?
一个月能赚一百个大洋?
一碗馄饨五个大子,这能买多少馄饨?
张来福现在十分眼馋:“我去给他当学徒去!”
馄饨挑子,做馄饨的小商贩,三百六十行之一。
张来福对馄饨并不陌生,可他没想到手艺人和寻常人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生活质量上居然有天壤之别。
他决定去找卖馄饨的学艺,又被膏药男给拦住了:“他是挂号伙计,一层的手艺人,一般不收学徒。
再者说了,你看看他的馄饨挑子,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炉子柴火,面粉肉馅,连着添汤的几个大水桶,全都放在挑子上。
人家自己挑,自己卖,自己挣钱自己花,这样的营生,需要学徒打下手么?”
那还能怎么办呢?
张来福苦思无解,膏药男放下了筷子,咬着烟袋锅子道:“我看你是缺钱花了,我给你找个活干吧,你去帮我买两个包子回来,我给你五个大子当跑腿钱,干不?”
“五个大子……”张来福盘算了一下,“包子多少钱一个?”
“包子钱不用你管,我另算,”膏药男掏出来五个铜元,摆在了桌子上,“只要你把包子买回来,这钱就是你的。”
张来福三口两口把馄饨吃完,起身去买包子。
五个铜元对他来说很重要,至少下顿饭有着落了。
看到有辆车子摆着一摞蒸笼,上前去问:“有包子么?”
摊主摆摆手:“我们这卖年糕的。”
“哪家是卖包子的?”
卖年糕的四下看了看:“他今天还没出摊,来碗糕吧,好吃着呢!”
张来福直接走到了下一家,这家也有笼屉,摊主打开笼屉盖子,张来福看过之后,有些失望。
“你这是……馒头?”
摊主摆摆手道:“这是饽饽,不是馒头,我们和馒头两码事!您来个饽饽尝尝?”
“我要吃包子,哪家卖包子?”
“卖年糕的不是跟你说了么,卖包子的没出摊。”
张来福接着往下家走,一连走了十几个摊子,有卖玉米的,有卖金糕的,有卖粽子的,还有卖艾窝窝的……
每个摊子,买卖都不重样,关键他们还都不兼职,卖油饼的不卖糖饼,煮玉米的不卖茶叶蛋,一个摊子只做一门生意。
张来福问了好几遍,到底谁卖包子,他们都说没出摊。
张来福正四下找包子,耳畔隐约听到一阵琵琶声。
“奴只道,菱花镜破难重圆,谁知道,今朝还能照红颜。描金凤,依旧归奴手,好似那,断线风筝又相连。”
有人唱评弹!
郑琵琶!
他来了?
居然来的这么快?
PS:评弹艺人,三百六十行之一。
老郑所唱的是评弹经典曲目《描金凤》,这段唱词很符合本章的情境,断线的风筝被他找到了,不知能不能逃得掉,我听了不知多少评弹,才选到了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