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车间试验的成功,像一阵风似的传遍了整个906厂建设工地。

  赵四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部里来的年轻专家”这样一个模糊而略带疏远的标签,而是成了“有真本事”、“能解决大问题”的代名词。

  冯卫国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表面的客气和暗中的审视,而是真正将其视为可以倚重的重要技术骨干,甚至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开始主动征求他的意见。

  赵四并没有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

  他利用冯卫国的信任和新建立的威信,拿着特批的条子,开始在庞大的906厂建设工地更深入地调研。

  他不再局限于铸造车间,而是走遍了各个建设区域:

  正在开挖巨型基坑的动力车间、依山而建正在浇筑混凝土墙体的机加厂房,

  铺设着复杂管道的辅助设施区、还有那条为了运输大型设备而艰难拓宽的盘山公路。

  他看得越多,眉头皱得越紧。

  眼前的建设场面堪称壮观,成千上万的工人喊着号子,挥汗如雨,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令人动容。

  但在这热火朝天的背后,他看到了太多的问题和巨大的浪费。

  由于地处深山,几乎所有建筑材料都需要从山外运入,漫长的补给线和糟糕的路况,使得水泥、钢材、木材等大宗物资供应时断时续,经常出现停工待料的情况。

  工地上缺乏大型吊装设备,许多大型预制构件和机床基础只能靠最原始的人力配合简单的桅杆、滑轮组进行安装,效率低下,且安全隐患极大。

  各工种之间的协作也缺乏有效统筹,土建、设备安装、管道铺设经常相互干扰,返工现象屡见不鲜。

  赵四站在一个高坡上,俯瞰着脚下这片喧嚣而混乱的工地。

  脑海中,前世现代化工厂建设的场景,与眼前这人海战术、粗放施工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意识到,照目前这种方式,不仅建设周期会被无限拉长,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也将是个天文数字。

  而且最终建成的工厂,其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合理性也要大打折扣。

  这对于争分夺秒、资源宝贵的三线建设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一个大胆的、颠覆性的想法,开始在他心中酝酿成形。

  几天后,在906工程指挥部的例行调度会上,各工段负责人照例汇报着进度,诉说着遇到的困难,无非还是材料短缺、设备不足、施工难度大等老生常谈的问题。

  冯卫国听着汇报,脸色凝重,手中的红蓝铅笔在摊开的总平面图上无意识地敲击着。

  当轮到赵四发言时,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具体汇报某个车间的技术问题,而是站起身,走到了挂在墙上的那张巨大的厂区总平面图前。

  “冯主任,各位同志,”

  赵四的声音清晰而平稳,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我最近调研了全厂的建设情况,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和大家探讨一下。”

  他拿起一根指挥棒,点在图纸上。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根源在于一点。”

  “我们是在这深山沟里,从零开始,用最原始的方式,‘堆砌’一个现代化工厂。”

  “每一个螺丝、每一块砖瓦,都要经历漫长的运输,然后在这缺乏大型机械的现场进行施工。”

  “这就像是在战场上,让士兵们现挖矿、现炼铁、现造武器,然后再去打仗,效率太低,代价太大!”

  这个比喻形象而尖锐,让在座的不少人都陷入了沉思。

  冯卫国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赵四。

  “赵专家,那依你看,该怎么办?”

  “总不能把工厂建到山外去吧?”

  “这里的隐蔽性是第一位的!”

  “冯主任说得对,隐蔽性是生命线。”

  赵四肯定地点点头,话锋随即一转,

  “但是,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

  “不要把整个工厂都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的指挥棒在图纸上划动着。

  “请大家看,一个工厂,无论多复杂,其实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

  “比如,动力模块,主要是锅炉房、配电房;机加模块,是机床集中的车间;装配模块;还有办公生活模块等等。”

  他停顿了一下,让众人消化这个概念,然后抛出了核心观点。

  “我们能不能尝试‘模块化、标准化’建厂?”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人们交头接耳,对这个新名词感到陌生又好奇。

  赵四继续解释道:“所谓模块化,就是把这些功能模块,在条件相对较好、交通便利的工业城市,比如重庆、成都,进行预先设计和标准化生产。”

  “将厂房所需的钢构架、墙板、屋面板、甚至部分管道和基础件,都做成标准尺寸的‘积木块’。”

  “然后,通过铁路和公路,将这些预制好的‘积木块’运输到我们这山里来。”

  “到了现场,我们要做的,不再是漫无边际的土木施工,而是像搭积木一样,进行快速的地基处理和模块组装!”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语速也加快了些:“这样做有几个巨大的好处!”

  “第一,可以大大缩短建设周期。”

  “山外的预制工厂可以不受天气和场地限制,全天候生产,而我们现场的组装速度会成倍提高!”

  “第二,能显著降低对现场复杂施工技能的依赖,减少人力投入和安全隐患。”

  “第三,标准化的构件质量更容易控制,建成的工厂整体性、规范性更好。”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漫长而脆弱的后勤补给线的依赖!”

  冯卫国听得眼神发亮,他猛地站起身,走到地图前,仔细看着赵四划出的区域。

  “模块化……标准化……像搭积木一样建工厂?”

  他喃喃自语,这个概念完全颠覆了他过去战争年代搞根据地建设和后来搞工厂建设的经验。

  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他敏锐地嗅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战略价值!

  “赵专家,你这个想法……很大胆!”

  冯卫国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盯着赵四,

  “但是,具体怎么操作?

  这些‘积木块’怎么设计?

  怎么运输?

  尤其是怎么解决超长、超重构件的山区运输难题?

  还有,标准化意味着什么?

  不同的厂子都能用一样的‘积木’吗?”

  面对冯卫国连珠炮似的提问,赵四不慌不忙。

  他知道,冯卫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构想的价值,现在需要的是更具说服力的细节。

  “冯主任,您问到了关键。”

  “这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周密的规划和设计。”

  “关于模块的划分和标准化设计,我可以牵头组织技术力量,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们三线厂的实际需求,尽快拿出初步方案。”

  “至于运输,”

  赵四走到窗前,指着远处蜿蜒险峻的盘山公路,

  “这确实是最难的关卡。”

  “但我们或许可以换个思路,将大型模块在预制时就设计成可以‘分解-组合’的形式,化整为零运输,到现场再快速拼装。”

  “还可以专门设计适应山区路况的强化运输车辆和吊装方案。”

  “事在人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最后这句话,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心,感染了在场的人。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冯卫国,等待他的决断。

  这个构想太超前了,一旦实施,将彻底改变现有的建设模式,必然会遇到巨大的阻力和困难。

  但同时,它也预示着一种革命性的突破,一种可能极大加速三线建设进程的希望。

  冯卫国沉默了片刻,大手猛地一拍桌子,发出“砰”的一声响。

  “好!赵明同志,你这个构想,我看行!值得一试!”

  “你立刻组织人手,成立一个……就叫‘模块化建厂可行性研究小组’,由你牵头,需要什么人、什么资料,直接向我报告!”

  “我马上向三线建设总指挥部汇报这个思路!”

  他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战场上才有的决绝:

  “咱们906厂,就来做这个模块化建厂的第一个试点!”

  “搞成了,给全军、全国的三线建设闯出一条新路来!”

  “搞砸了,责任我冯卫国来扛!”

  赵四看着冯卫国那坚毅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激荡。

  这不仅是为了解决906厂的建设难题,更是为了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快速高效的工业建设新模式。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最新章节,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