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卫国的决心和魄力,如同给整个906工程指挥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模块化建厂,这个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的构想,在赵四详尽的技术阐述和冯卫国力排众议的支持下,迅速从一个想法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
赵四牵头成立的“模块化建厂可行性研究小组”立即高速运转起来。
小组核心成员除了王永革,还有指挥部里几个技术员。
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首先对906厂的总体规划进行解构分析。
赵四凭借脑海中的现代工业工程知识,将整个厂区分解为动力、铸造、机加、热处理、装配、仓储、办公生活等七大功能模块。
接着,是最关键的标准化设计。
赵四绘制了核心的钢结构骨架、墙板、屋面板的标准图纸,严格规定了型钢的截面尺寸、连接节点的样式、螺栓孔的定位精度。
他特别强调了“公差与配合”的概念,这是确保不同工厂生产的构件能够现场顺利组装的关键,也是当前国内工业生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我们要的不是‘差不多’,而是‘一丝不差’!”
赵四在小组会议上反复强调,他亲自示范如何使用游标卡尺和标准量规进行精密检测,让习惯了“毛估估”的技术员们大开眼界。
短短一周多时间,一套包含上百张图纸和厚厚一沓技术条件说明的《906工程模块化建厂初步设计方案(第一版)》终于出炉。
方案详细规定了每个模块的构成、尺寸、材料、加工精度、验收标准,甚至包括了模块分解运输和现场组装的初步工艺流程图。
方案摆在冯卫国桌上时,这位老革命眼中放光,一拍大腿。
“好!就这么干!我马上向总指汇报,申请协调重庆方面的厂家!”
事情比预想的还要顺利。
三线建设总指挥部高度重视这个创新性的提议,认为如果试点成功,将对整个三线建设的速度和效益产生革命性影响。
总指迅速下达指令,要求重庆几家有实力的大型机械厂和金属结构厂全力配合906厂的模块化试点任务。
几天后,赵四带着王永革和一小箱沉甸甸的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再次踏上了颠簸的旅程。
这一次,目标是西南工业重镇——山城重庆。
与906厂所在山谷的艰苦荒凉截然不同,此时的重庆,是一座弥漫着浓厚工业气息和战时氛围的喧嚣城市。
高耸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长江和嘉陵江上船只往来如梭,街道上充斥着各种口音的行人,以及不时呼啸而过的军车。
对接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有总指挥部的指令,但重庆第二机械厂和长江金属结构厂的领导和技术人员,最初对这个“模块化”任务充满了疑虑和抵触。
在第二机械厂的会议室里,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刘总工程师,捏着赵四带来的图纸,眉头拧成了疙瘩。
“赵专家,不是我们不支持三线建设,你这个要求……太苛刻了!”
刘总工指着图纸上标注的尺寸公差,“±0.5个毫米?”
“我们厂里现有的设备,加工大型结构件,能控制在±2毫米以内就算老师傅手艺精湛了!”
“还有这个连接板的平面度要求,这得要大型龙门刨床精加工才行,我们现在主要任务是为前线生产设备,哪有这个产能和精力?”
长江金属结构厂的马厂长说话更直接:“赵同志,你们这个想法是好的,但不符合实际嘛。”
“每个厂的情况都不一样,哪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
“我们的工人习惯了自己的做法,突然搞这一套,效率肯定下来,耽误了其他重要任务,谁负责?”
面对这布置面对多少遍的质疑,赵四早有准备。
他没有急躁,也没有用上级指令压人,而是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
“刘总工,马厂长,各位老师傅,”
赵四的态度诚恳而尊重,“我理解大家的困难。”
“但请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在山沟里建906厂?”
“是为了应对最严峻的考验。”
“如果我们的工厂因为建设周期过长,或者因为建设质量不过关,在需要的时候无法发挥作用,那之前的投入和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他拿起一块从906厂带来的、因为基础不平导致设备安装困难的混凝土基础碎块。
又展示了几张因为构件不标准导致现场安装时不得不强行切割、焊接,既浪费工时又影响强度的现场照片。
“模块化、标准化的目的,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
“是的,前期对加工精度要求是高,会暂时影响一些效率。”
“但一旦标准统一,构件可以互换,现场的组装速度会成倍提升,整体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这就像部队用的枪械子弹,如果规格不一,仗还怎么打?”
他接着详细解释了公差配合的重要性,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为什么“严丝合缝”对于快速组装和结构稳定至关重要。
他还带来了冯卫国特批的、从906厂本就紧张的经费中挤出来的一笔“技术协作费”,承诺对于因执行新标准而可能增加的成本和工时,会给予适当的补偿。
更重要的是,赵四并非空谈。
他挽起袖子,深入两个厂的车间,与老师傅们一起研究现有设备如何通过改进工装夹具、优化切削参数来达到更高的精度要求。
他甚至亲自上手操作一台老旧的铣床,演示如何通过精细调整和多次测量,将一块连接板的平面度加工到接近图纸要求,让围观的老工人们啧啧称奇。
“这位赵专家,手上真有活儿!”车间里开始流传这样的评价。
技术的说服力,加上诚恳的态度和实在的支持措施,逐渐打消了厂家领导和技术骨干们的疑虑。
刘总工和马厂长的态度开始松动,他们召集技术骨干,对照赵四带来的图纸和标准,逐一研究实现的可能性。
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关键的技术协调会上。
当讨论到最棘手的大型钢构架焊接变形控制问题时,赵四提出了一个利用对称焊接顺序和预设反变形量的工艺方案。
这个方案非常新颖,几位老焊工都表示怀疑。
赵四没有争论,直接要过焊枪和防护面具,在车间的废料区,找了两根型钢,当着所有人的面操作起来。
他运焊枪的手法娴熟稳定,焊缝均匀饱满,更关键的是,他严格遵循了自己提出的焊接顺序。
当焊接完成,构件冷却后,用水平尺和拉线一量,变形量果然被控制在了极小的范围内!
这一手实实在在的操作,彻底折服了在场所有的人。
刘总工激动地握住赵四的手:“赵专家,心服口服!”
“就冲你这手艺和技术,这活儿,我们二机厂接了!保证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马厂长也慨然表态:“长江厂绝不含糊!就当是为三线建设闯一条新路出来!”
山城协作的大门,终于被赵四用技术和诚意撬开了。
重庆的工厂里,很快响起了为906厂生产标准模块构件的机器轰鸣声。
赵四和王永革留在重庆,穿梭于各个协作厂之间,进行技术交底、质量监控和进度协调,确保第一批“积木”能够顺利生产下线。
看着车间里那些按照统一标准下料、成形、焊接的钢构件,赵四知道,模块化建厂这盘大棋,已经落下了至关重要的第一子。
接下来,就是将这批“积木”,安全运抵群山深处的战场。
那将是另一场严峻的考验。
模块化建厂,这个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的构想,在赵四详尽的技术阐述和冯卫国力排众议的支持下,迅速从一个想法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
赵四牵头成立的“模块化建厂可行性研究小组”立即高速运转起来。
小组核心成员除了王永革,还有指挥部里几个技术员。
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首先对906厂的总体规划进行解构分析。
赵四凭借脑海中的现代工业工程知识,将整个厂区分解为动力、铸造、机加、热处理、装配、仓储、办公生活等七大功能模块。
接着,是最关键的标准化设计。
赵四绘制了核心的钢结构骨架、墙板、屋面板的标准图纸,严格规定了型钢的截面尺寸、连接节点的样式、螺栓孔的定位精度。
他特别强调了“公差与配合”的概念,这是确保不同工厂生产的构件能够现场顺利组装的关键,也是当前国内工业生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我们要的不是‘差不多’,而是‘一丝不差’!”
赵四在小组会议上反复强调,他亲自示范如何使用游标卡尺和标准量规进行精密检测,让习惯了“毛估估”的技术员们大开眼界。
短短一周多时间,一套包含上百张图纸和厚厚一沓技术条件说明的《906工程模块化建厂初步设计方案(第一版)》终于出炉。
方案详细规定了每个模块的构成、尺寸、材料、加工精度、验收标准,甚至包括了模块分解运输和现场组装的初步工艺流程图。
方案摆在冯卫国桌上时,这位老革命眼中放光,一拍大腿。
“好!就这么干!我马上向总指汇报,申请协调重庆方面的厂家!”
事情比预想的还要顺利。
三线建设总指挥部高度重视这个创新性的提议,认为如果试点成功,将对整个三线建设的速度和效益产生革命性影响。
总指迅速下达指令,要求重庆几家有实力的大型机械厂和金属结构厂全力配合906厂的模块化试点任务。
几天后,赵四带着王永革和一小箱沉甸甸的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再次踏上了颠簸的旅程。
这一次,目标是西南工业重镇——山城重庆。
与906厂所在山谷的艰苦荒凉截然不同,此时的重庆,是一座弥漫着浓厚工业气息和战时氛围的喧嚣城市。
高耸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长江和嘉陵江上船只往来如梭,街道上充斥着各种口音的行人,以及不时呼啸而过的军车。
对接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有总指挥部的指令,但重庆第二机械厂和长江金属结构厂的领导和技术人员,最初对这个“模块化”任务充满了疑虑和抵触。
在第二机械厂的会议室里,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刘总工程师,捏着赵四带来的图纸,眉头拧成了疙瘩。
“赵专家,不是我们不支持三线建设,你这个要求……太苛刻了!”
刘总工指着图纸上标注的尺寸公差,“±0.5个毫米?”
“我们厂里现有的设备,加工大型结构件,能控制在±2毫米以内就算老师傅手艺精湛了!”
“还有这个连接板的平面度要求,这得要大型龙门刨床精加工才行,我们现在主要任务是为前线生产设备,哪有这个产能和精力?”
长江金属结构厂的马厂长说话更直接:“赵同志,你们这个想法是好的,但不符合实际嘛。”
“每个厂的情况都不一样,哪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
“我们的工人习惯了自己的做法,突然搞这一套,效率肯定下来,耽误了其他重要任务,谁负责?”
面对这布置面对多少遍的质疑,赵四早有准备。
他没有急躁,也没有用上级指令压人,而是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
“刘总工,马厂长,各位老师傅,”
赵四的态度诚恳而尊重,“我理解大家的困难。”
“但请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在山沟里建906厂?”
“是为了应对最严峻的考验。”
“如果我们的工厂因为建设周期过长,或者因为建设质量不过关,在需要的时候无法发挥作用,那之前的投入和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他拿起一块从906厂带来的、因为基础不平导致设备安装困难的混凝土基础碎块。
又展示了几张因为构件不标准导致现场安装时不得不强行切割、焊接,既浪费工时又影响强度的现场照片。
“模块化、标准化的目的,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
“是的,前期对加工精度要求是高,会暂时影响一些效率。”
“但一旦标准统一,构件可以互换,现场的组装速度会成倍提升,整体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这就像部队用的枪械子弹,如果规格不一,仗还怎么打?”
他接着详细解释了公差配合的重要性,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为什么“严丝合缝”对于快速组装和结构稳定至关重要。
他还带来了冯卫国特批的、从906厂本就紧张的经费中挤出来的一笔“技术协作费”,承诺对于因执行新标准而可能增加的成本和工时,会给予适当的补偿。
更重要的是,赵四并非空谈。
他挽起袖子,深入两个厂的车间,与老师傅们一起研究现有设备如何通过改进工装夹具、优化切削参数来达到更高的精度要求。
他甚至亲自上手操作一台老旧的铣床,演示如何通过精细调整和多次测量,将一块连接板的平面度加工到接近图纸要求,让围观的老工人们啧啧称奇。
“这位赵专家,手上真有活儿!”车间里开始流传这样的评价。
技术的说服力,加上诚恳的态度和实在的支持措施,逐渐打消了厂家领导和技术骨干们的疑虑。
刘总工和马厂长的态度开始松动,他们召集技术骨干,对照赵四带来的图纸和标准,逐一研究实现的可能性。
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关键的技术协调会上。
当讨论到最棘手的大型钢构架焊接变形控制问题时,赵四提出了一个利用对称焊接顺序和预设反变形量的工艺方案。
这个方案非常新颖,几位老焊工都表示怀疑。
赵四没有争论,直接要过焊枪和防护面具,在车间的废料区,找了两根型钢,当着所有人的面操作起来。
他运焊枪的手法娴熟稳定,焊缝均匀饱满,更关键的是,他严格遵循了自己提出的焊接顺序。
当焊接完成,构件冷却后,用水平尺和拉线一量,变形量果然被控制在了极小的范围内!
这一手实实在在的操作,彻底折服了在场所有的人。
刘总工激动地握住赵四的手:“赵专家,心服口服!”
“就冲你这手艺和技术,这活儿,我们二机厂接了!保证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马厂长也慨然表态:“长江厂绝不含糊!就当是为三线建设闯一条新路出来!”
山城协作的大门,终于被赵四用技术和诚意撬开了。
重庆的工厂里,很快响起了为906厂生产标准模块构件的机器轰鸣声。
赵四和王永革留在重庆,穿梭于各个协作厂之间,进行技术交底、质量监控和进度协调,确保第一批“积木”能够顺利生产下线。
看着车间里那些按照统一标准下料、成形、焊接的钢构件,赵四知道,模块化建厂这盘大棋,已经落下了至关重要的第一子。
接下来,就是将这批“积木”,安全运抵群山深处的战场。
那将是另一场严峻的考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最新章节,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最新章节,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