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来了也好。让他亲眼看看,比我们上一百道奏章都有用。
看来,我们这把火,烧得还不够旺,得再加把柴才行。”
太子的微服到访,如同一阵风,吹散了部分迷雾,也让秦牧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前方的道路与险阻。
太子南宫景琰(化名黄公子)的突然到访与离去,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虽渐渐散去,却在秦牧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几乎可以肯定,那位气度不凡的“黄公子”就是当今东宫太子。
太子的亲自探访,意味着黑山村和他秦牧,已经真正进入了帝国权力核心的视野。
而且,很可能是以一种相对积极的态度。
果然,数日之后,一队打着东宫仪仗的使者来到了黑山村,公开宣读了太子的手谕。
手谕中,太子对秦牧“勤于王事,惠及乡里”表示了嘉许,并赐下了一批书籍、文房四宝以及一些宫廷御制的伤药。
更重要的是,手谕中提到,太子对秦牧在《防疫实录》及之前奏章中提及的“富民强兵之策”颇为赞赏,希望秦牧能“详加阐述,以备咨询”。
这是一种极为明确的信号!
太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皇帝的看法,也能在朝中形成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
秦牧心中振奋,但并未得意忘形。
他深知,太子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成效来说话。
他更加忙碌了,一方面督促北境试点加快步伐,争取早日拿出令人信服的成果;
另一方面,他决定亲自撰写一份更为系统、详尽的策论,回应太子的“咨询”。
他没有选择在豪华的书斋里闭门造车,而是将书写的地点放在了村塾的院子里。
这里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能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最真实的脉搏。
这一写,便是数个昼夜。
秦牧将他两世为人的见识,与在大乾、尤其是在黑山村的实践相结合,倾注于笔端。
他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技术改良,而是试图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勾勒一幅崭新的蓝图。
策论的开篇,他并未直接提出建议,而是先分析了大乾朝面临的几大核心困境:
边境不宁,源于狄戎部落生存艰难,劫掠成性;
国库不丰,源于生产力低下,商路不畅,税基薄弱;民心不稳,源于基层治理失效,民生多艰,教化不兴。
然后,他鲜明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藏富于民,授技于民,立信于民”。
围绕这九个字,他提出了系统的“三策”:
上策为“固本”,即大力发展民生经济。
他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鼓励乃至由官府主导,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
大力扶持各地特色物产,建立类似黑山货行的产销组织,减少中间盘剥,让利于民;
在边境地区,扩大互市规模,将单纯的军事对抗,转化为经济融合与文化渗透。
中策为“强技”,即全面提升国力根基。
他主张,改革匠户制度,鼓励工匠钻研技术,对有重大改进者予以重奖;
在军中及民间推广简易的识字算学教育和实用的生产、医疗技术;
甚至提议由朝廷设立“格物院”,专门研究利于国计民生的“奇技淫巧”。
下策为“清源”,即革新吏治与教化。
他建议,加强对基层胥吏的监督考核,畅通民情上达渠道;
改革学政,在科举之外,增设考察实务能力的科目;推广乡约村规,将教化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这三策,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秦牧在策论中,大量引用了黑山村以及北境试点的具体数据和案例,使得他的论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
就在秦牧即将完成这份策论时,亲兵来报,村外有客来访,自称“京城故人”。
秦牧心中一动,亲自迎出村口。
只见暮色中,太子南宫景琰依旧是一身青衫,仅带着两名贴身侍卫,牵马而立,脸上带着风尘仆仆之色,却目光炯炯。
“黄公子?”秦牧有些意外,没想到太子去而复返,而且如此低调。
南宫景琰笑了笑,笑容中少了几分上次的试探,多了几分真诚与急切:
“秦侯,冒昧再次打扰。实在是……心中有些疑问,在京中辗转反侧,不得其解,只好再来向侯爷请教。”
“公子言重了,快请进。”
秦牧将南宫景琰引入自己的书房(一间布置简朴,却堆满了书籍和文卷的房间)。
落座后,南宫景琰的目光立刻被书桌上那厚厚一叠墨迹未干的策论手稿吸引。“这是……?”
“正是应公子之前手谕,草拟的一些粗浅想法,尚未完成。”秦牧坦然道。
南宫景琰眼中闪过急切的光芒:“不知景琰可否先睹为快?”
他这次连化名都省去了,直接用了本名,显见其内心的迫切与对秦牧的信任。
秦牧微微颔首,将手稿推到他面前。
南宫景琰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
越看,神色越是凝重,时而击节赞叹,时而蹙眉深思。
书房内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两人平稳的呼吸声。
良久,南宫景琰才长长吐出一口气,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秦牧,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藏富于民,授技于民,立信于民……好一个‘三策’!
秦侯,此非寻常策论,实乃……治国之良方!
尤其是这‘固本’之策,若真能推行,何愁天下不富?何愁边患不平?”
他指着策论中关于边境互市和经济融合的部分:
“以往朝中议论边事,非战即和,却从未有人如秦侯这般,从根子上着眼,让狄戎部民能活下去,活得好,他们自然就不会拼命南侵!
此策若行,胜过十万雄兵!”
秦牧为他倒上一杯热茶,平静道:“殿下过誉了。
此乃基于黑山村及北境试点的粗浅总结,能否推行于天下,尚需因地制宜,谨慎验证。
而且,其中涉及诸多变革,触动利益甚广,阻力必然巨大。”
看来,我们这把火,烧得还不够旺,得再加把柴才行。”
太子的微服到访,如同一阵风,吹散了部分迷雾,也让秦牧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前方的道路与险阻。
太子南宫景琰(化名黄公子)的突然到访与离去,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虽渐渐散去,却在秦牧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几乎可以肯定,那位气度不凡的“黄公子”就是当今东宫太子。
太子的亲自探访,意味着黑山村和他秦牧,已经真正进入了帝国权力核心的视野。
而且,很可能是以一种相对积极的态度。
果然,数日之后,一队打着东宫仪仗的使者来到了黑山村,公开宣读了太子的手谕。
手谕中,太子对秦牧“勤于王事,惠及乡里”表示了嘉许,并赐下了一批书籍、文房四宝以及一些宫廷御制的伤药。
更重要的是,手谕中提到,太子对秦牧在《防疫实录》及之前奏章中提及的“富民强兵之策”颇为赞赏,希望秦牧能“详加阐述,以备咨询”。
这是一种极为明确的信号!
太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皇帝的看法,也能在朝中形成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
秦牧心中振奋,但并未得意忘形。
他深知,太子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成效来说话。
他更加忙碌了,一方面督促北境试点加快步伐,争取早日拿出令人信服的成果;
另一方面,他决定亲自撰写一份更为系统、详尽的策论,回应太子的“咨询”。
他没有选择在豪华的书斋里闭门造车,而是将书写的地点放在了村塾的院子里。
这里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能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最真实的脉搏。
这一写,便是数个昼夜。
秦牧将他两世为人的见识,与在大乾、尤其是在黑山村的实践相结合,倾注于笔端。
他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技术改良,而是试图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勾勒一幅崭新的蓝图。
策论的开篇,他并未直接提出建议,而是先分析了大乾朝面临的几大核心困境:
边境不宁,源于狄戎部落生存艰难,劫掠成性;
国库不丰,源于生产力低下,商路不畅,税基薄弱;民心不稳,源于基层治理失效,民生多艰,教化不兴。
然后,他鲜明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藏富于民,授技于民,立信于民”。
围绕这九个字,他提出了系统的“三策”:
上策为“固本”,即大力发展民生经济。
他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鼓励乃至由官府主导,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
大力扶持各地特色物产,建立类似黑山货行的产销组织,减少中间盘剥,让利于民;
在边境地区,扩大互市规模,将单纯的军事对抗,转化为经济融合与文化渗透。
中策为“强技”,即全面提升国力根基。
他主张,改革匠户制度,鼓励工匠钻研技术,对有重大改进者予以重奖;
在军中及民间推广简易的识字算学教育和实用的生产、医疗技术;
甚至提议由朝廷设立“格物院”,专门研究利于国计民生的“奇技淫巧”。
下策为“清源”,即革新吏治与教化。
他建议,加强对基层胥吏的监督考核,畅通民情上达渠道;
改革学政,在科举之外,增设考察实务能力的科目;推广乡约村规,将教化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这三策,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秦牧在策论中,大量引用了黑山村以及北境试点的具体数据和案例,使得他的论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
就在秦牧即将完成这份策论时,亲兵来报,村外有客来访,自称“京城故人”。
秦牧心中一动,亲自迎出村口。
只见暮色中,太子南宫景琰依旧是一身青衫,仅带着两名贴身侍卫,牵马而立,脸上带着风尘仆仆之色,却目光炯炯。
“黄公子?”秦牧有些意外,没想到太子去而复返,而且如此低调。
南宫景琰笑了笑,笑容中少了几分上次的试探,多了几分真诚与急切:
“秦侯,冒昧再次打扰。实在是……心中有些疑问,在京中辗转反侧,不得其解,只好再来向侯爷请教。”
“公子言重了,快请进。”
秦牧将南宫景琰引入自己的书房(一间布置简朴,却堆满了书籍和文卷的房间)。
落座后,南宫景琰的目光立刻被书桌上那厚厚一叠墨迹未干的策论手稿吸引。“这是……?”
“正是应公子之前手谕,草拟的一些粗浅想法,尚未完成。”秦牧坦然道。
南宫景琰眼中闪过急切的光芒:“不知景琰可否先睹为快?”
他这次连化名都省去了,直接用了本名,显见其内心的迫切与对秦牧的信任。
秦牧微微颔首,将手稿推到他面前。
南宫景琰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
越看,神色越是凝重,时而击节赞叹,时而蹙眉深思。
书房内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两人平稳的呼吸声。
良久,南宫景琰才长长吐出一口气,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秦牧,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藏富于民,授技于民,立信于民……好一个‘三策’!
秦侯,此非寻常策论,实乃……治国之良方!
尤其是这‘固本’之策,若真能推行,何愁天下不富?何愁边患不平?”
他指着策论中关于边境互市和经济融合的部分:
“以往朝中议论边事,非战即和,却从未有人如秦侯这般,从根子上着眼,让狄戎部民能活下去,活得好,他们自然就不会拼命南侵!
此策若行,胜过十万雄兵!”
秦牧为他倒上一杯热茶,平静道:“殿下过誉了。
此乃基于黑山村及北境试点的粗浅总结,能否推行于天下,尚需因地制宜,谨慎验证。
而且,其中涉及诸多变革,触动利益甚广,阻力必然巨大。”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乾第一狠人,大乾第一狠人最新章节,大乾第一狠人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乾第一狠人,大乾第一狠人最新章节,大乾第一狠人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