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清晨。
东海某岛,代号“断龙滩”。
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掠过临时搭建的白色帐篷群。林风站在最高处的观测台上,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的海域基础数据表:水深平均45米,水温18℃,盐度35‰,洋流流速0.8米/秒——典型的大陆架边缘海域特征。但他知道,这片看似普通的海域之下,藏着足以颠覆认知的秘密。
“林队,老郑在沉积物采样点有发现!”对讲机里传来小唐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林风快步走下观测台,穿过忙碌的队员,来到岛西南侧的海滩。老郑正蹲在一堆刚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沉积物旁,戴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用毛刷清理着一块巴掌大的陶片。陶片呈青灰色,表面有明显的轮制痕迹,边缘残留着半个模糊的云雷纹。
“是汉代的。”老郑头也不抬,语气肯定,“胎土成分、纹饰风格,都和夜郎墓出土的陶俑一致。更重要的是,这陶片上有一层薄薄的青绿色结壳——和夜郎水神玉周围发现的菌群腐蚀痕迹完全相同。”
小唐递过来一个密封水样瓶,瓶中液体清澈,但瓶壁上附着一层极淡的青绿色薄膜。“这是今早六点在暗礁区采集的表层水样,”她解释道,“初步检测发现低活性青绿色球菌,浓度虽低,但活性稳定,不像自然水体中的偶然污染物。”
“渔民怎么说?”林风问。
“我们走访了附近三个渔村,”小唐翻开笔记本,“有七位渔民提到,近三个月来,‘断龙滩’海域频繁出现‘绿光海面’——尤其是在满月前后,海面会泛出幽幽绿光,持续约半小时后消失。还有人说,他们的渔网在该区域被不明物体割断,切口平整,像是被某种锋利的金属或……牙齿咬断的。”
“割网怪影……”林风喃喃自语,脑海中闪过夜郎墓里那些被菌群寄生的尸骨。他抬头望向远处的海面,海天相接处,一道若隐若现的暗礁带如巨蟒般卧在水中,正是声呐图上标注的“异常区域”。
“林队,装备都准备好了!”小马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微生物隔离舱”和“齿轮模拟器”的状态指示灯,全部呈绿色,“李浩博士亲自押送过来的,隔离舱已完成耐压测试,模拟器频率校准完毕,随时可以下水。”
阿水站在人群边缘,靠在一棵椰子树上,手里把玩着那枚修复后的铜铃。铃身水文在晨光下泛着暗红,他时不时抬头望向暗礁区,眼神复杂——既有对未知的警惕,又似乎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期待。
“阿水,”林风走过去,“今天下水,需要你全程配合。你的铜铃对菌群有抑制作用,可能是我们的重要防线。”
阿水点点头,收起铜铃,从帆布包里掏出《水族古事记》,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段水文:“这里写着‘断龙滩下,水神之门,蛟骨为钥,血启其灵’。看来,要打开入口,光有骨符还不够,可能还需要……血。”
林风心中一凛。他想起夜郎墓里那些被用作祭品的尸骨,汉朝人似乎对“血祭”有着特殊的执念。
“先按计划进行。”林风最终决定,“老郑、小马、小唐跟我下水,阿水在船上负责通讯和水文解读。记住,一旦发现异常,立刻上浮,安全第一。”
上午九点,“探源号”科考船驶离临时基地,向暗礁区进发。甲板上,老郑操作着声波透视仪,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海底地形——暗礁区下方,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中空结构清晰可见,入口处的凹陷,与复刻的蛟骨符形状严丝合缝。
“准备下水。”林风穿上潜水服,腰间别着青铜锚齿,手里握着骨符。阿水站在船舷边,将铜铃塞到他手里:“拿着,关键时刻,它或许能救你一命。”
林风接过铜铃,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铃身水文似乎微微发烫。
他深吸一口气,纵身跃入东海。
海水冰冷刺骨,阳光透过水面,在海底投下斑驳的光影。老郑、小马、小唐紧随其后。四人组成潜水小队,缓缓向暗礁区下方的入口靠近。
距离入口还有十米时,小唐的探测器突然发出“滴滴”警报——屏幕上,青绿色球菌的活性值开始缓慢上升。
“小心,”林风通过通讯器提醒,“我们正在靠近菌群活跃区。”
就在这时,远处的海水中,一道微弱的绿光一闪而过,随即消失。
“那是什么?”小马紧张地问。
“不知道,”老郑冷静回答,“继续前进,目标入口。”
四人继续下潜,离入口越来越近。突然,林风感到脚下一滑,整个人不受控制地向下坠去——原来入口处的海水竟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漩涡,正将他们缓缓吸入。
“是逆向水流!”老郑大喊,“汉朝人用磁石和水脉构建了入口的屏障!”
林风握紧手中的骨符,对准入口凹陷处,猛地插了进去。
“咔嗒——”
一声清脆的机关声,从海底深处传来。
紧接着,整个暗礁区开始震动,入口处的海水逆向旋转,形成一道巨大的漩涡,将四人瞬间吞没。
通讯器里,传来阿水焦急的声音:“林队!你们还好吗?信号……信号正在减弱!”
林风眼前一黑,失去了意识。
当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干燥的、由巨大岩石构成的通道里。老郑、小马、小唐也陆续苏醒,身上的潜水服还在滴水。
通道尽头,一片漆黑。
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类似铁锈的腥气——那是永生水菌群的味道。
他们,终于进入了“水神之源”。
东海某岛,代号“断龙滩”。
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掠过临时搭建的白色帐篷群。林风站在最高处的观测台上,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的海域基础数据表:水深平均45米,水温18℃,盐度35‰,洋流流速0.8米/秒——典型的大陆架边缘海域特征。但他知道,这片看似普通的海域之下,藏着足以颠覆认知的秘密。
“林队,老郑在沉积物采样点有发现!”对讲机里传来小唐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林风快步走下观测台,穿过忙碌的队员,来到岛西南侧的海滩。老郑正蹲在一堆刚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沉积物旁,戴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用毛刷清理着一块巴掌大的陶片。陶片呈青灰色,表面有明显的轮制痕迹,边缘残留着半个模糊的云雷纹。
“是汉代的。”老郑头也不抬,语气肯定,“胎土成分、纹饰风格,都和夜郎墓出土的陶俑一致。更重要的是,这陶片上有一层薄薄的青绿色结壳——和夜郎水神玉周围发现的菌群腐蚀痕迹完全相同。”
小唐递过来一个密封水样瓶,瓶中液体清澈,但瓶壁上附着一层极淡的青绿色薄膜。“这是今早六点在暗礁区采集的表层水样,”她解释道,“初步检测发现低活性青绿色球菌,浓度虽低,但活性稳定,不像自然水体中的偶然污染物。”
“渔民怎么说?”林风问。
“我们走访了附近三个渔村,”小唐翻开笔记本,“有七位渔民提到,近三个月来,‘断龙滩’海域频繁出现‘绿光海面’——尤其是在满月前后,海面会泛出幽幽绿光,持续约半小时后消失。还有人说,他们的渔网在该区域被不明物体割断,切口平整,像是被某种锋利的金属或……牙齿咬断的。”
“割网怪影……”林风喃喃自语,脑海中闪过夜郎墓里那些被菌群寄生的尸骨。他抬头望向远处的海面,海天相接处,一道若隐若现的暗礁带如巨蟒般卧在水中,正是声呐图上标注的“异常区域”。
“林队,装备都准备好了!”小马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微生物隔离舱”和“齿轮模拟器”的状态指示灯,全部呈绿色,“李浩博士亲自押送过来的,隔离舱已完成耐压测试,模拟器频率校准完毕,随时可以下水。”
阿水站在人群边缘,靠在一棵椰子树上,手里把玩着那枚修复后的铜铃。铃身水文在晨光下泛着暗红,他时不时抬头望向暗礁区,眼神复杂——既有对未知的警惕,又似乎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期待。
“阿水,”林风走过去,“今天下水,需要你全程配合。你的铜铃对菌群有抑制作用,可能是我们的重要防线。”
阿水点点头,收起铜铃,从帆布包里掏出《水族古事记》,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段水文:“这里写着‘断龙滩下,水神之门,蛟骨为钥,血启其灵’。看来,要打开入口,光有骨符还不够,可能还需要……血。”
林风心中一凛。他想起夜郎墓里那些被用作祭品的尸骨,汉朝人似乎对“血祭”有着特殊的执念。
“先按计划进行。”林风最终决定,“老郑、小马、小唐跟我下水,阿水在船上负责通讯和水文解读。记住,一旦发现异常,立刻上浮,安全第一。”
上午九点,“探源号”科考船驶离临时基地,向暗礁区进发。甲板上,老郑操作着声波透视仪,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海底地形——暗礁区下方,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中空结构清晰可见,入口处的凹陷,与复刻的蛟骨符形状严丝合缝。
“准备下水。”林风穿上潜水服,腰间别着青铜锚齿,手里握着骨符。阿水站在船舷边,将铜铃塞到他手里:“拿着,关键时刻,它或许能救你一命。”
林风接过铜铃,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铃身水文似乎微微发烫。
他深吸一口气,纵身跃入东海。
海水冰冷刺骨,阳光透过水面,在海底投下斑驳的光影。老郑、小马、小唐紧随其后。四人组成潜水小队,缓缓向暗礁区下方的入口靠近。
距离入口还有十米时,小唐的探测器突然发出“滴滴”警报——屏幕上,青绿色球菌的活性值开始缓慢上升。
“小心,”林风通过通讯器提醒,“我们正在靠近菌群活跃区。”
就在这时,远处的海水中,一道微弱的绿光一闪而过,随即消失。
“那是什么?”小马紧张地问。
“不知道,”老郑冷静回答,“继续前进,目标入口。”
四人继续下潜,离入口越来越近。突然,林风感到脚下一滑,整个人不受控制地向下坠去——原来入口处的海水竟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漩涡,正将他们缓缓吸入。
“是逆向水流!”老郑大喊,“汉朝人用磁石和水脉构建了入口的屏障!”
林风握紧手中的骨符,对准入口凹陷处,猛地插了进去。
“咔嗒——”
一声清脆的机关声,从海底深处传来。
紧接着,整个暗礁区开始震动,入口处的海水逆向旋转,形成一道巨大的漩涡,将四人瞬间吞没。
通讯器里,传来阿水焦急的声音:“林队!你们还好吗?信号……信号正在减弱!”
林风眼前一黑,失去了意识。
当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干燥的、由巨大岩石构成的通道里。老郑、小马、小唐也陆续苏醒,身上的潜水服还在滴水。
通道尽头,一片漆黑。
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类似铁锈的腥气——那是永生水菌群的味道。
他们,终于进入了“水神之源”。
